來源:布谷觀察
蘇聯解體后,烏克蘭繼承了一大批軍事工業設施,在坦克、裝甲等武器裝備的制造、研發方面有著很好的基礎。烏克蘭因此在國際軍工市場有了一席之地。
不過,2月24日俄羅斯發起的特別軍事行動,讓這一切正在發生改變。
這次行動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去軍事化”,它主要包括三個領域:打擊武裝力量、摧毀軍事設施、癱瘓軍工企業。
經過數周行動后,烏克蘭的軍工企業影響幾何?
01、裝甲企業
裝甲車是烏克蘭軍工企業制造的主要裝備之一。烏克蘭從蘇聯繼承了數家制造、維修各種類別裝甲車的大型企業。
哈爾科夫運輸機械制造廠(馬利雪夫工廠)是烏克蘭裝甲車的主要制造企業,在國際市場也比較有名氣。二戰期間,它為蘇聯生產了數千輛 T-34 坦克,為擊敗納粹發揮了關鍵作用。
工廠至今還有蘇聯時期的主題雕塑和坦克造型。
2014年烏東部發生沖突后,這家工廠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維修前線損毀的坦克。另外,它還對 T-64 和 T-80 坦克進行現代化改造,生產裝甲運兵車 BTR-3 和 BTR-4,甚至制造柴油火車發動機和農業機械。
3月7日,馬利雪夫工廠遭到炮火襲擊,工廠大樓和圍欄被毀。
實際上,早在去年時,這家創立于19世紀末的軍工企業就因為經營不善和國際競爭力差,面臨倒閉。
哈爾科夫裝甲廠的前身是蘇聯國防部第 115 坦克修理廠。該工廠基本負責烏克蘭軍用坦克的維修和現代化改造。跟馬利雪夫工廠一樣,2014年后,此類訂單顯著增加。
3月7日,俄軍使用高精度武器襲擊了哈爾科夫裝甲廠。導彈摧毀了該企業的部分建筑物,損壞了其中的設備。
位于烏克蘭西北部城市日托米爾的日托米爾裝甲工廠是烏克蘭從事履帶式軍事裝備(步兵和登陸戰車)大修和深度現代化的企業,從去年開始為烏克蘭新一代輪式裝甲運兵車 BTR-4E 批量生產車身。
3月5日,日托米爾裝甲工廠遭受了精準打擊,部分車間受損。幾乎被完全摧毀的工廠已經無法制造 BTR-4 或維修舊款裝甲車 T-64、BMP-1 等。
近期的報道顯示,除了至少有三家裝甲企業因襲擊而停止運轉外,基輔裝甲廠、尼古拉耶夫的第 346 坦克修理廠和利沃夫裝甲廠仍然可以維修軍事裝備。
但是,現存的裝甲企業能夠運轉多久還很難說。至少從目前來看,經過數次打擊后,烏克蘭正在失去生產裝甲車的能力,維修能力也在急劇下降。
數據顯示,烏克蘭有超過 10000 輛裝甲車和 2000 多輛坦克。隨著裝甲企業的“罷工”,這些車輛也將失去輸血和造血能力。
02、車隊
車隊是現代軍隊的基礎之一。烏克蘭軍隊的車輛數量沒有具體數據。但根據各種消息來源,它應該有是數千或數萬個單位。這些車輛既涵蓋了當前的各種類型,同時也有蘇聯時期過時的“庫存”。
烏克蘭軍隊的車隊車輛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既有蘇聯時期的“老爺車”,比如軍用越野UAZ-469、越野貨車UAZ-452;也有新式改裝車,比如KrAZ-6446、卡車Bogdan-6317。
值得一提的是,Bogdan-6317 本土化率達到 50%,它除了拒絕俄羅斯零部件外,還采用了中國產的變速箱和土耳其產的聯軸器。
這幾年,烏克蘭與歐美國家的合作得到深化。2015年,經過改裝并且配備了武器的美國悍馬SUV開始交付烏克蘭。
此后,烏克蘭開始從德國、法國、意大利和其他國家引入卡車和底盤等裝備,現役車隊狀況得到改善。但是,過時的蘇制設備仍然被迫繼續使用,只能逐步淘汰更換。
總的來說,烏軍的車隊有著蘇聯時期的底子,后來經歷了俄羅斯技術和設備、中國等國家技術、西方裝備技術供應等不同階段。
但是長期以來,軍用車輛裝備老化、數量不足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烏克蘭。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時,烏克蘭車隊的具體狀況沒有公開信息。不過,俄媒估計有數千輛軍用車輛正在運轉。在打擊關鍵軍事基礎設施時,很多車輛也遭遇了“附帶損害”。
03、長遠影響
無論裝甲企業還是車隊,都是烏克蘭軍工企業的一部分。
根據媒體此前的報道,烏克蘭有數十家軍工企業,規模較大的包括哈爾科夫裝甲廠、利沃夫裝甲廠、哈爾科夫的Hartron(哈特龍,從事航天器和導彈系統開發)、基輔的Mayak(瑪雅克,從事機槍、迫擊炮等小型武器生產)、基輔的 Luch(路奇,生產火炮和防空導彈發射器)、基輔的 Artem(生產導彈、火炮和防空系統)、基輔的 Burevestnik (從事雷達站的創建和維修)、利沃夫的 RRZ(電子戰和防空系統的維修和維護)。
作為俄方“去軍事化”目標的一部分,這些軍工企業的命運不容樂觀,烏克蘭的軍事工業能力有可能因此出現懸崖式的下滑。
不僅如此,與軍工產業相關的一批國際訂單和項目也在受到影響。
雖然烏克蘭的軍事工業實力不及美國、俄羅斯等國,但是對于很多發展中國家來說,烏克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武器出口方面,2020年的數據顯示,烏克蘭向印度尼西亞轉讓了Cossack-2裝甲車和沖鋒槍;向烏干達轉讓了BTS-4裝甲拖拉機;向美國和波蘭轉讓了左輪手槍;向阿聯酋轉讓了步槍和卡賓槍;向以色列轉讓了輕機槍;向四個國家——卡塔爾、乍得、孟加拉國和摩洛哥——提供了便攜式反坦克導彈和導彈系統。
此外,烏克蘭還與加拿大、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等國有軍事合作項目。
這也能夠解釋,面對俄羅斯發起的軍事行動,為何一些國家的反應會如此糾結。
實際上,這幾年,烏克蘭的軍工生意本就不算景氣。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數據,2009-2014 年烏克蘭在世界武器市場的份額為 2.7%,2014-2018 年下滑至 1.3%。
眼下這場危機,難免會讓烏克蘭的軍工生意雪上加霜,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全球軍工市場的重新洗牌。其實,對于烏克蘭而言,現在操心這個話題為時尚早,能否保住有著百年歷史的軍工產業,才是它首先需要考慮的。
根據俄方3月16日的數據,自開展軍事行動以來,俄軍已摧毀烏軍111架飛機、68架直升機、160架無人機、159個防空導彈系統、1353輛坦克和其他裝甲戰車、129個多管火箭炮系統以及493門野戰火炮和迫擊炮。